首页    网上党校    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题

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题

    现实世界是充满矛盾的。当前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有诸多社会矛盾特别是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处理,需要协调。正因为有矛盾,才要和谐;正因为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现阶段人际关系上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政治生活的主题。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题,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就和谐,事业就发展;否则,社会就动荡,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受挫折。
  一、新时期面临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基本协调、稳定、和谐的前提下,人民内部矛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人民内部的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存在某些不安定的隐患、不和谐的因素,影响了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一)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拉开了差距,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差距,才有竞争;有了竞争,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发展。但是在打破“大锅饭”的同时,又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在分配领域,集中在社会成员收入差别上。差别即是矛盾,差别持续拉大引发矛盾加剧。有资料显示,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2000年在我国已达到0.4的国际警戒线,而且每年都有所上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在已经突破了0.45。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大体相当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约是1.7倍。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4倍。如果把农村居民收入被高估的水分挤掉,把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隐性福利和优惠折算成收入,那么,城乡居民事实上的收入差距比上述数字还要大,有人估计在6倍左右。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较快相对比,一些地区农民负担过重,收入增长缓慢。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连续7年不超过5%,2002年最高增长4.8%,2000年只增长了2.1%,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年均增幅的一半。除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外,农村居民、不同地区居民,脑体劳动者、不同所有制职工、不同行业员工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同程度地拉大。


  (二)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社会差别拉大。


  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农村和落后地区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拉大不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还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首先是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拉大。2002年,仅占全国人口25%的地级城市(不含辖县)实现的GDP占全国63%,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实现的农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5%。农村出现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劳动力素质下降等现象,财富向城市集中。其次是农村居民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福利、环保等公共事业方面与城市居民差别明显凸现,社会事业及其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差别仍在扩大。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中、西部地区分别由30%和20%下降为24.5%和16.5%。人均GDP的相对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与中、西部分别由1980年的1.51:1和1.91:1扩大为2002年的2.1∶1和2.61∶1。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成本较高,老少边穷地区较多。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外开放程度大,科技教育发达,人才资源丰富。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社会差别程度不同地拉大,成为影响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三)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问题突出。

  近年来富人收入来源呈多样化,增殖速度加快,而穷人收入来源逐步萎缩,呈递减趋势,形成了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贫富悬殊抑制了消费需求,引起了富者过度储蓄和穷人紧缩消费等问题。高收入者对一般商品的消费都已满足,只对高档消费品有需求,结余购买力通过各种投资渠道转化为金融资产。据估算,在金融资产和储蓄存款中,60%-80%为20%的高收入户所占有,80%的中低收入者对消费有较大需求而无购买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城乡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仍占相当大的比例。据国家扶贫办公室称,2003年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在637元以下)不减反增,增加了80万人,河南、安徽、陕西、黑龙江四省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返贫人口超过200万人。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3年对6万多农村住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00元以下(按各组收入平均实际只有540元,月收入45元,低于贫困标准15%)占总农户6.7%,仅能维持温饱,按上述比例估算的贫困农业人口为5100万人。解决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迫切问题。

  (四)干群矛盾明显增多。

  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人民政府,在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也处于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和中心。各项大政方针是否正确,社会组织管理是否有效,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人民内部各种矛盾也不同程度地通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反映出来。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领导干部作风上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严重,他们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颠倒了主仆关系,在思想上漠视群众,在感情上疏远群众,在作风上脱离群众,造成领导与群众的隔阂。一些地方形式主义严重,少数领导干部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这些理所当然要引起群众的严重不满。二是党和国家机关中少数工作人员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钱权交易,中饱私囊,甚至腐化堕落,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反感。这两个方面的矛盾,构成了领导与群众矛盾的主要方面。

  (五)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形势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主要面临这样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新增劳动力数量,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三是城镇的下岗和裁员。从新增劳动力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最为迅速的时期。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来看,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从需求方面来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约0.4%的就业增长,但到了2000年,这一拉动作用降低到只有0.1%,以后的形势仍旧不容乐观。“十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1300多万人,2300多万人需要就业。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等就业安置难。“十一五”时期,中国的就业形势不会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二、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比以往错综复杂得多,产生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得多。其中既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少矛盾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原因又相互交织在一起。概括地说,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源。

  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归根到底受社会主要矛盾即社会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所制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会产生和存在大量的有些甚至是很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产还远远不能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实际上,人民内部矛盾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集中反映。在现阶段,人民内部的许多矛盾,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生产力落后造成的。

  (二)所有制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是产生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所有制方面,我们破除了“一大二公”的旧观念,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的经济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和经济成分并存,这是适合我国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这也带来了各种所有制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种种矛盾,拉大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决定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改革是一场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全民性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改革,就是要通过对经济、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根本改革,尤其是在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进行重大调整,从而打破过去那种不合理的利益结构。但是,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利益的分化,并引发各种利益矛盾。

  (三)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产生和加剧某些人民内部矛盾。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社会,城乡差别是三大差别之一,城乡矛盾也一直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从农业人口占多数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城乡结构必须实现战略性调整,加速实施城市化战略。但是,在实现城乡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大量城乡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近年来,城乡之间的矛盾已呈明显化、扩大化趋势。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应该看到,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地区之间难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有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甚至有加剧的可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集中于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因而地区矛盾与民族问题又往往交织在一起,解决起来难度更大。

  (四)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转型期有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转型期是指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期,这也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多发期。由于新旧体制并存、交叉和相互碰撞,由于改革措施不配套和政策法规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导致干群矛盾明显增多。

  (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供给总量的高速增长,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企业被关、停、并、转,或者破产,从而出现了一大批下岗和失业人员。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口总量高速增长,与其相应的就是劳动力供给总量的高速增长。中国现有13亿人口,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按经济发展速度为7%-8%计算,每年净增就业岗位800万左右,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生活方式、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我们面临诸多错综复杂、利弊相伴的新问题,遇到不少新的矛盾。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问题。应该看到,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增强人民的团结,促进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处理得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会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就会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因而,对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必须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以防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

  (一)建立健全对各种社会矛盾的反映机制。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情况变化迅速,容易让人跌入“信息陷阱”中;加之体制缺陷和官僚主义作风,有可能使执政者对社会矛盾反应迟缓,或判断失误,自我感觉良好,甚至面对危机麻木不仁。对此,要准确搜集反映社会矛盾、社会舆论和社会情绪的科学数据,如表示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失业率、公民对执政党及政府某项政策的支持率、对某项重大事件反映的民意统计等。数据是中性、客观的,可以看作社会矛盾的“晴雨表”。除发挥执政党组织系统和政府有关部门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调查机构的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地了解社情民意。党的决策系统、政府执行系统和社会评价、调查系统相对分离,有助于防止主观主义。在及时、准确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矛盾的性质、特点、原因及发展趋势,采取对策。对预示重大矛盾的情况要见微知著,有效防范,力争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在深化改革中加快发展。

  经济快速、高效发展了,我们就能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能从容地支付改革成本,就能对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帮扶力度,就能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利益调节机制的完善提供相应的财力保障。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快精神文明的发展。随着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全社会人群素质必将空前提高,这样就会更多地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总之,只要我们的经济实力更加强大,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人民的生活质量更加提高,社会大局的稳定就会得到更加可靠的物质保证和精神动力支持。

  (三)运用好法律这一调控社会矛盾的有力武器。

  健全的法律规定公民的民主权利,使公民感到自己能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发表意见,参加“游戏规则”的制定;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可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动,防止极端行为的发生。执政党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经常、大量地体现在依法治国的水平上,要善于制定、实施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促进发展的法律,维护司法公正。当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感到能够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解决自己的问题时,执政党调控社会矛盾就有了有效的“安全阀”。

  (四)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各级党政组织、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以及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要切实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加强作风建设。要引导群众客观地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群众全面看待改革,既看到改革的光明前景,又看到改革的艰巨复杂,克服惧怕改革的心理和消极应付的心态,从而满怀信心地把改革推向深入。要引导群众积极对待下岗再就业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再就业,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使群众懂得党和政府惩治腐败、解决社会不公、根治社会丑恶现象的决心和行动,从而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五)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

  党和国家机关中少数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往往会激化矛盾,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制造事端。各级党委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坚决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认真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查处各种违反党的纪律的案件。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就当前状况而言,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建时间:2014-04-16 00:00